明确权责,为的是更好服务百姓——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的同时,要搞清楚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
中方期待同法方一道,以此访为契机,秉持优良传统、积极面向未来,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为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进步作出新贡献。4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进一步介绍了此访具体安排和访问期待。
林剑说,今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此次里程碑式的访问将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为中匈友好合作开辟新篇章,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林剑说,此访是习近平主席时隔8年再次访问塞尔维亚,对中塞关系提质升级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记者成欣、邵艺博)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马克龙、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武契奇、匈牙利总统舒尤克和总理欧尔班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5月5日至10日对上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中方期待同塞方一道,以此访为契机,进一步巩固两国铁杆友谊,深化政治互信,拓展务实合作,开启中塞关系历史新篇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舒尤克总统、欧尔班总理共同邀请习近平主席访匈,充分体现匈方对此访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
中匈两国互为全面战略伙伴,都在坚定推进符合各自国情的发展事业,深化传统友好、加强互利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此访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分别同舒尤克总统、欧尔班总理会见会谈,就中匈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1990年,习近平就用大粮食观念阐释农业发展观念需要转变。
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曾以此警示粮食安全之于大国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截至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再次定下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的年度目标。的确,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而是要把思路打开。
近年来的基层考察中,习近平关切田间地头的农业产业化,更关心种地农民的生活幸福感。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
三个月后,在湖南考察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今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期间再次强调,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咫尺餐桌,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广袤山河。
什么是大食物观?观察中国人的餐桌便可读懂。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谈到,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到,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在广西来宾察看制糖工艺时,他对企业员工们说,食糖是重要的副食品,大家为此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甜蜜。在广东东海岛上看海水养殖,他谈到,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
在当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更形象地解释道,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并以此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14亿多张嘴要吃饭,这是中国的国情。在山东枣庄的石榴种植园里,他要求,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30多年过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食物观的思考也更加深邃。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袁秀月 |校对:孙静波 |视觉:李伊璐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尤其当下,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凸显等多重挑战情况下,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有着更深远的意义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谈到,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14亿多张嘴要吃饭,这是中国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曾以此警示粮食安全之于大国发展的特殊重要性。在广西来宾察看制糖工艺时,他对企业员工们说,食糖是重要的副食品,大家为此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送去了甜蜜。
1990年,习近平就用大粮食观念阐释农业发展观念需要转变。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三餐四季,南米北面,大食物观,首先是要端牢饭碗。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在山东枣庄的石榴种植园里,他要求,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截至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再次定下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的年度目标。这是《摆脱贫困》一书中的一段话,作者是彼时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
尤其当下,全球面临粮食危机凸显等多重挑战情况下,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有着更深远的意义。30多年过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经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食物观的思考也更加深邃。
在广东东海岛上看海水养殖,他谈到,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到,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当然,无论是吃得饱,还是吃得好,大食物观,归根到底是为了餐桌旁的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什么是大食物观?观察中国人的餐桌便可读懂。近年来的基层考察中,习近平关切田间地头的农业产业化,更关心种地农民的生活幸福感。
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今年3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期间再次强调,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的确,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而是要把思路打开。咫尺餐桌,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广袤山河。
在当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更形象地解释道,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并以此强调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三个月后,在湖南考察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